Tuesday, December 20, 2011

烏蘭巴托之冬


烏蘭巴托的冬天十分可怕。我指的不只是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氣,或是下雪後滑溜的地磚,而是空氣汙染。都市人多,烏蘭巴托的人口佔了蒙古總人口約60%,從市中心往外圍走,就會看到塞滿滿的簡陋木屋和蒙古包。而本來以燒木頭或牛糞取暖的他們,在這麼壅擠的地方當然是找不到這些自然素材,於是改燒大量的便宜劣質木炭取代。這種劣質木炭燒出來的煙,想當然耳實在不好聞。這就是烏蘭巴托的冬天:嚴重的空氣汙染。
在蒙古也待了快四個月,進入想起來都覺得可怕的嚴冬。但說實在,除了暴露在空氣中的部位,像是手和臉,其他只要多穿幾件就可以應付;在室內則都有暖氣,在蒙古包則會生火取暖。在台灣這樣潮濕的氣候,雖然氣溫沒那麼冷,但那鑽進衣服裡的濕氣卻真的叫人難受。雖然蒙古這樣乾燥的氣候讓皮膚老得快,但說實在我還是比較喜歡這樣乾乾的感覺。而且蒙古冷歸冷,太陽還是照常出來。有陽光總是叫人雀躍的,不像在台北,陰陰溼溼的一直下雨,都要悶出病來了。
聖誕節將至,接著就是新年。蒙古雖然不是基督教國家,卻也對聖誕節十分重視,或許是受到俄國的影響吧。在蘇哈巴托廣場上立了一座和市政府大樓等高的聖誕樹,底部卻是寫著「新年快樂」。進入十二月之後,大大小小的聖誕、新年派對不斷,與會者都得穿著正式西裝禮服,習俗有如西方。而這裡二月的傳統新年,tsagaan sar,反倒只放假三天。要回鄉下的,大都在一月的寒假回去,二月初又得回來上班上課。不過這裡最冷的月份就是一月,放假放在一月也是合情合理;愈來愈冷、白天愈來愈短的情況下,實在很難每天早起上課。

Sunday, November 06, 2011

Hadand avirlaa!



今天終於跟蒙古男人們一起爬岩了!
在台灣學了有兩年的攀岩,台灣,尤其是台北,岩館真的很多。再加上台灣最大的天然攀岩場龍洞,也只離台北不到兩小時車程的東北角,認識的岩友又多,在台灣爬岩真的很方便。來的時候帶了岩鞋,想說總是會有室內岩場可以練習吧。
結果並不如預期。
蒙古爬岩並不盛,我以為在台灣已經是小眾的攀岩,在這裡人更少,所以岩館也幾乎沒有,賣專業用品的店只有一家。在網路上認識了Och先生,他應該算是上一期的蒙古攀岩人,應該三十多歲,看得出來對爬岩很熱中,只是現在因為工作的關係,幾乎沒時間爬岩。藉由他的介紹,去了烏蘭巴托唯二的爬岩場地。

Teddy Center
第一個是在Teddy Center的旁的健身房裡的小抱石場,只有兩面牆,沒有天花板,也沒有大over。當練習是還可以,唯一的問題是太貴。岩牆是跟健身房在一起的,付健身房的費用才能爬;當然,健身器材也可以使用。只是一個月要NT2000,付單次的話一次NT200。真想念只要50元的蘭州街
Gym
另一個是在中國大使館對面的體育學校裡。進了大門之後走右邊的走廊到底,是一個籃球場。岩牆就在籃球框的後方,是長路線。學校裡應該是沒人在爬,不過聽說有固定的爬岩團,再問詳細點再去參加。約有三條路線,不過也是沒有天花板或大over,點也不確定到底有沒有在維修。自己去了兩三次,都只在離地三米抱石。就免費的場地這點是還蠻教人欣慰的,只是點實在不多,也沒辦法出好路線。




蒙古爬岩主要是在天然岩場,但礙於我沒有交通工具也沒有資訊,只好作罷。這次很巧的是因為去那唯一的運動用品店閒晃,看到有人在買大D,搭訕之下知道這周末有爬岩團,才跟到的。這次的地點在Zaisan附近,遠遠的能看到Zaisan小小的紀念碑。開車開到路底之後再走大約半小時多到山頂。Och先生(對,這次是他揪的團)在敖包旁用岩釘和nut架好固定點,丟top rope繩下去,大家再走到岩石下準備爬。這次的團應該是朋友團,一共九人,但有四個一副就是沒爬過的樣子。架的路線也簡單,估計5.6;白河那騙人的5.4也比它難。在架固定點的時候看起來實在令人擔心;這裡的岩質算是鬆的,有些看起來穩固的大石頭其實可以整塊拔起來,而且岩縫不夠大還可以用石頭敲大。不過他們畢竟還是地頭蛇,就默默看他們架了。最後是用兩個belay stationtop,所以也算穩固啦。

這條路線聽說是十幾年前速度賽的女生賽道,上面還用油漆塗了大大的箭頭;隔壁另一條是男生賽道。架完就快一點,一人爬了兩次之後(當然也包括了尖叫跟不敢放手的時間)就要四點了。回到山頂收一收之後Och指著另一面說那裏有抱石可以玩。天氣不算冷,但是接近傍晚,在北面地上還有積雪,只穿pile我可是冷得一直抖。那裏的抱石挺不錯,有難度,但是在氣溫的加乘後,我也只試了簡單的路線就不玩了。也就四、五個手點到頂,但在第二個點之後手指就完全沒有感覺,根本不知道有沒有抓到。這種感覺真可怕,要fall也不會有預警。跟他們比起來台灣人真的很膽小,他們根本沒有帶抱石墊,地上是斜的有石頭跟雪,只做人身確保爬那點都很小的路線,而且手指還完全沒有感覺。
沒在那玩太久,太冷又快天黑,揹起裝備走下山。回程我們抄了捷徑,走了不短的一段碎石坡。在上面邊滑邊擔心自己腳踝的時候,不由得想到在台灣的山的日子。不過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Saturday, October 15, 2011

中秋


10/14,據說是蒙古像中秋一樣的好日子,而且老天也不掃興,給了個大好天氣,大家都不上課上班了,去鄉下、去拜拜、去結婚。蒙古人隨興得很,不過當然也遇到不少很認真讀書上班的人。
隔天週六,想說今天廟裡應該也很熱鬧,就去了烏蘭巴托最大的廟當觀光客,順便拜拜祈福。沒想到倒是人挺少的,大概前一天拜完了,周末都跑出去玩了吧。人少也好,安靜清閒的。睽違兩年,又隻身來到這裡,心境大不相同。多了點虔敬吧。從內蒙呼市的大召寺,就覺得挺喜歡藏傳佛教的氣氛:喜歡藏香的氣味,跟莊嚴肅穆的佛像。不過連對佛教都一知半解,也不能說什麼真的信了這個宗教,只能說祂真的能讓人內心平靜吧。
甘丹寺,這是它的名字。坐落在熱鬧市中心的西北角小丘上,為了省錢也為了運動,就慢慢走上去。寺前依舊成群的鴿子,本來微陰的天忽然開闊,在甘丹寺頭頂上,雲像光環一樣散開。寺前在興修工程,可能是停車場吧,也可能是商店。烏蘭巴托不管哪裡都在蓋房子、在鋪路、在整修,到處都是黃沙泥土,到處都凹凸不平。不過習慣了倒也還好,只是真的佩服蒙古女生,個個都穿著超高細跟高跟鞋,也不會拐到扭到。
在寺外很多轉經筒,去轉了轉,到大殿裡也跟著人群轉了一圈。雖然是第二次來,還是十分震驚於大殿裡的佛像之典雅、之大。有兩、三層樓高吧,只有抬頭仰望才能看清祂的面貌。這真的是樹大之美的寫照。在佛前祈求了一切順心,誠心誠意,沒有第一次來時的惶恐和獵奇,單純地祈禱著。這樣的感覺很好,像是我也是千千萬萬來拜佛的蒙古人之一,簡單又渺小。


Wednesday, September 28, 2011

tsas!!!

殘雪是看過的,在雪山的可怕回憶,還有烏來的莫名其妙小雪。不過這還是第一次真的看到很多雪在眼前飄!昨天還只是下雨,今天就下雪了!不過只持續了一天,接著又是艷陽高照。
現在平均大約是零度左右吧,可是還沒有想像中的冷。台灣真的是太溼了,讓體感溫度低了很多,不像蒙古這麼乾。不過蒙古人真的比較不怕冷吧,零度還是有人可以只穿一件薄薄的外套或合身皮衣。
期待看到淹到膝蓋的雪,不過也很怕真的很冷。畢竟在今年之前都是在溫暖的亞熱帶過得。




Tuesday, September 20, 2011

hodood yavsan


睽違一年,終於又來到Yadamaa的家。
尤記去年,同樣是九月時候,以考察為名玩樂為實,也是第一次自己單身一人嘗試當背包客,背起38升的背包,從北精一路輾轉坐長途車、火車來到蒙古。
很耳熟的故事?這是當然,今年的路程也是大同小異。只是去年很不一樣,甚麼都是第一次:第一次差點睡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麥當勞、第一次坐有床鋪的客運和火車、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那麼多背包客、第一次很多的第一次,都在去年那趟不長不短的旅途中。不過由於前年也來過烏蘭巴托,附近該去的景點都去過了,所以去年也沒甚麼特別想參加的旅遊行程,整天在烏蘭巴托亂晃。最後,還是芬蘭女孩無意間帶回來的傳單吸引了我,打電話去的隔天早上,就背起背包直往鄉下。
那是個剛起步的小公司,只提供兩種行程,一是騎馬露營,另一是去牧民家住。基於沒甚麼錢又很想去鄉下,我就選擇了後者,也就是Yadamaa的家。
Yadamaa家離烏蘭巴托市區不遠,也就兩三個小時車程。開約一個小時之後就沒有所謂的「路」,進入off road的境界。不得不說,蒙古人開車都很猛:在市區開得奇快,而在沒有柏油路的路面上,每個人都能開得跟專業包車司機一樣,躲石頭、躲洞,車出問題也能自己解決。
離開柏油路之後,就是大片的山和大片的天空。這裡的山都像是台灣的高山草原,沒甚麼樹,一眼望去就能看清地形。去年在附近閒晃也走了不少山,今年算是回味來的。Yadamaa跟他太太Davsurun都在門口等我,看到我也非常高興。去年在他們家住了五天,最後幾天信誓旦旦地答應,隔年再來看他們,總算是沒有失約。今年比較有趣的是,他們剛上大學的男孩跟他同學也來住了一晚,跟他們詞不達意的玩了撲克牌、喝了酒,也留了電話跟e-mail。他們也都在烏蘭巴托讀書,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在市區遇到。
在鄉下,每天一樣的生活作息。擠牛奶、放羊放牛、煮奶茶。他們對牛奶的變化真的嘆為觀止,除了每天都喝的奶茶,還有早上吃麵包塗的orom、當點心的aaruu、優格tarag、酸奶油zoohii…剛好我愛吃奶製品,吃得非常開心。這裡每餐都是肉,在鄉下更是如此,尤其是羊。羊的全身都可以吃,這兩趟都讓我吃到叫horhog的傳統做法,把羊肉、馬鈴薯、蘿蔔切塊放進鐵桶,加鹽,再丟進燒燙的石頭一起悶。沒甚麼調味,卻是最好最自然的味道。
這趟回去,Yadamaa邀請我在他們新年的時候一起過去慶祝。蒙古的新年叫tsagaan sar,跟農曆新年又有點不一樣,看日曆是明年2/2-4。十分期待到時候的再見面,看看佈滿雪的山跟樹,體驗不一樣的新年傳統。

Monday, September 12, 2011

Altan Urag


@Ikh Mongol

在蒙古磨菇兩個星期,終於做了正經事,就是去聽研究對象的團的表演。在蒙古感受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不管是食物、氣候、人,還有音樂;雖然講著「音樂是世界共通的語言」,但事實上,不管甚麼共通語言都要先了解對方,才有辦法欣賞。
傳統(所謂 傳統,實在是個很想避免,卻又時常拿出來講的詞;真要說甚麼是傳統,多久前的生活才是傳統,這實在很見仁見智。每次用這個詞都不由遲疑一下。個人十分喜愛 被發明的傳統這一定義。不過這是後話。太複雜了,不過是篇網誌)的蒙古音樂,樂器像是馬頭琴、揚琴、蒙古號角等,演奏方式則有如喉音(呼麥)、長調、短調等等。在許多媒體和CD上也可看到,演奏者通常穿著蒙古袍與頭飾,悠長的歌聲與高亢的嗓音,應該是一般人對蒙古音樂的印象。
在蒙古,這類音樂也是十分流行,當地人也聽,不過外國觀光客應該還是主要購買來源。而蒙古年輕人都聽甚麼呢?跟我們一樣,他們也有流行歌手、也有老歌歌手,也聽R&Brap,許多音樂的midi伴奏跟台灣流行歌其實十分相似。所以不要再以為蒙古只有草原跟牛羊馬匹了,烏蘭巴托也是個有房子有街道的城市,這裡接受歐美影響的程度不亞於台灣;所差者,只是發展程度、方向和歷史的不同吧。
就像在許多地方的發展一樣,在全球化之下,蒙古也急於展現他的特殊性。蒙古的音樂發展就是一例。此次想要研究的這個團,就是一個使用傳統樂器演奏現代搖滾的rock band。在烏蘭巴托,有不少團是以這種形式演出;這次去到內蒙古,也有一兩個比較固定的這樣演出形式的團。不過個人感覺不同地方,對「傳統」這件事的訴求也不大一樣。這以後再慢慢觀察想想吧。
Altan Urag2006年成立,目前出了不少CD,也幫電影配樂,算是國際知名的團。跟他們相遇也是因緣巧合:前年第一次來到蒙古,在廣場附近收到他們晚上要在餐廳表演的傳單。這是第一次相遇。之後去CD店想買些蒙古特色的音樂,店員就介紹了他們,這才慢慢對他們好奇。關於這類現代樂團的研究,在蒙古目前沒有,有也只是極少數;對蒙古音樂的研究幾乎都是傳統的部分。研究沒有人研究過的題目,這算是一種挑戰吧,尤其又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過目前已經遇到不少貴人與好事,昨晚和樂團攀談的結果,看起來也十分樂意接受訪問。希望訪問與研究一切順利,快學好蒙文,快快畢業。


P.S. 對於蒙古傳統和現代音樂的蒐集,十分推薦以下這個網誌:
http://mongolianmusic.blogspot.com/

Tuesday, September 06, 2011

Huiten Baina


今天忽然變冷了。算算到蒙古也一個禮拜了,做了很多事情,好像反倒是開始上課的這兩天,沒做甚麼事。
剛到的第一天,9:30下火車,依舊揹著18公斤從火車站找公車來學校。實在是太久沒說蒙文,把улсын說成дэлгүүр還渾然不覺,所以一直問不到路。最後想說隨便找一輛會到市區的車上去,到熟悉的地方再走過去就好了。那天也很冷,在火車上看著車外下大雨。草原上的雨一下來的好大,嘩啦啦地,無處躲藏;還好到烏蘭巴托就沒下了。但冷得!恨不得趕快把布鞋跟pile拿出來穿。到國際學生辦公室後,叫我到移民署辦手續。坐公車要將近一小時的路程,離開市區後實在荒涼,一路上一直覺得我應該坐過站了,可是也不知道怎麼問,想說大不了跟著司機到終點站再回頭。終於,司機跟其他乘客示意我這站下車,還有一個編著小辮子的男孩告訴我是哪棟建築。總之是應該是辦好手續了,也在那裏認識了一個美國女生,說要到遙遠的西邊辦語言學校。跟她吃了在蒙古的第一餐,記憶中的羊肉味。
霸佔一整間的宿舍

再來是宿舍,先是到之前住過的外國學生宿舍,沒住幾天就又搬到蒙古學生宿舍;因為說是在整修,等整修好又要全部搬回去。也因為搬過來,莫名地享受一人霸占一間房,而且這裡有熱水有廚房,所差者只是網路。這層樓只有六個網路線,也沒有那麼難排到,只是懶得一直拿電腦出去上網。現在住的這層本來就是給外國學生住,學校現在好像想要所有外國學生都到外國學生宿舍去。除了內蒙古的學生來了不少,有趣的是有很多寮國的學生,每天都在廚房辦桌。
今天是開學的第二天,固定課程是蒙文課,一共有聽說讀寫四種,每天早上八點上到十一點。我上的是中段班,老師基本上都直接用蒙語授課,第二天下來感覺蒙文大有長進;希望一個月就能說日常用語。基本上在這裡沒麼別的事,晚上沒有夜生活,就是一直讀書,沒事看看卡通電影;大概幾天上超市採買一次,去街上轉轉。烏蘭巴托很亂,在街上要看好自己的財物,不然很容易失竊。街上其實也沒甚麼好特別逛的,所以還是少出去為妙。
在學校還沒跟藝術系的人接觸,倒是先去人類系玩兒。剛好這次遇到一個在台灣讀研究所的蒙古女生,托她的幫助,打算去旁聽一些人類系的課;如果有機會也想學學馬頭琴或聽一些關於藝術的課。蒙古大學目前沒有英文授課的課程,說是去旁聽,大概也只能看看paper跟看老師在台上比手畫腳了吧。台大的課就自由多元得多了。
天冷了,十月多應該就會下雪了,到時候得買雙冬天用的鞋,希望帶的衣服還夠用。

Sunday, August 28, 2011

旅途


蒙古的火車

    終於是到了蒙古。一波三折,不過也很有趣就是了。
    因為想要省錢,也想要多玩,從台灣坐飛機到北京後,就一路輾轉坐長途車跟火車來到烏蘭巴托。再來是因為要做的題目是蒙古嘛,好像也該了解一下內蒙的樣貌,才中途插出去呼和浩特玩了四天,再回歸正途。
    8/22台灣-北京
    8/23北京-呼和浩特
    8/27呼和浩特-二連
    8/28&29二連-烏蘭巴托
    從台北坐海南航空到北京,因為懶了所以直接找旅行社買票。海南似乎是直達最便宜的飛機吧。本來想直接趕去坐晚上九點的長途車直奔呼和浩特,可惜在辦落地簽的時候搞了很久,最後只好在公主墳地鐵站附近找住的。
    中國旅館有分級,拿中國身分證的可以住到最便宜的招待所,拿港澳台跟外國護照,只能住賓館以上。北京似乎對這個特別嚴,去招待所拿出台胞證都不給住,連甚麼「兩岸三地是一家」都說了,還是堅持不行。價差了一倍以上呢!呼市跟二連沒有這個問題,拿台胞證出來他們反倒很開心。反正是住了一晚,體驗了沒有FaceBook跟google的網路世界。
    從北京到呼市一天有六、七班車,在六里橋長途車站搭。如果沒有要去呼市,直奔蒙古,那可以到木樨園長途車站,每天15:00發車到二連。這裡有幾種選擇,第一是最貴的,從北京直接坐國際火車到烏蘭巴托;第二是坐長途車到二連,從二連坐0點的國際火車;再來是最便宜,從北京坐長途車到二連,從二連上吉普車或13:30跨國巴士到蒙古札門烏德,再從札門烏德坐17:35的當地火車到烏蘭巴托。跨國火車不是每天開,所以需要先查好時間再過去,而當地火車和長途車都是每天開的。
    到二連講中文都還可以,可是一到札門烏德,就只能用蒙文溝通。札門烏德跟二連都很亂,畢竟是通商口岸。買票、排隊都插隊混亂得很,只能倚仗破爛的蒙文跟好心的路人幫忙。另外,蒙古當地火車得用蒙圖買,在二連可以到蒙古市場(南市場)換錢,在門口就有很多拿著一疊蒙圖的人,價錢都差不多,錢算好就行了。

呼和浩特火車站

呼和浩特

去了蒙古兩次、經過二連一次,卻沒好好地看看內蒙古。也不過就是多一趟車,於是在出發前一個禮拜,決定去呼和浩特轉轉,順道探訪老師。
從北京坐14:30的車,到呼和浩特就21:00多了。搭計程車去本來打算要住的青年旅社,沒想到客滿,也沒想到地圖上畫的這麼段路,居然這麼遠。也只好揹起18公斤,邊往回走邊找旅店。後來才知道,這幾天是新生報到日,剛好我走的路一路上經過內蒙大學、師大等學校,家長學生從外地來,旅店家家客滿。走了40分鐘吧,終於找到一家破爛爛、在地下室的賓館。不過反正也便宜,又有網路。把東西丟在雙人床上,用熱水壺燒水洗澡,也就將就著過了。
在網路上搜尋,到內蒙古旅遊的景點都不在呼和浩特,不過反正此行志不在旅遊,有去景點算是撿到。先和在內蒙的那順老師約好時間,就往大街上逛去。呼和浩特大約九成居民是漢族,蒙族只佔一成,大多都是來讀書的學生,在街上聽到的也都是漢語和方言。呼市很多地方在建設,到處在鋪馬路、蓋大樓,塵土飛揚,實在難想像這以前僅是偌大的草原。要說起來,這裡建設的還算好,街道是街道、樓是樓,公車機制也挺完善。跟人家聊起來,不少人都覺得蒙古生活條件沒那麼好,不想過去。

    找CD店找了一個上午,下午驟然下起一場大雨,溫度瞬間降低。這夏天以來,第一次覺得冷到想穿外套,還好傍晚就停了。從我到呼市以來的這幾天,天氣天天這樣。可惜沒看到漂亮藍天的呼市。
    傍晚與那順老師相見。和老師是在中研院的蒙文課認識,也是從他的課開始對蒙古有興趣。讓老師破費請了兩頓飯,一頓是蒙餐、一頓是北方麵食莜麵。蒙餐重點就是肉,羊肉跟牛肉。蒙古的羊特別好吃,可能是因為放牧吧,沒有台灣羊肉的腥臊味。不過內蒙的蒙餐跟蒙古的還是不大一樣,一個受中國影響一個受俄國影響吧。比較特殊的是一個叫炒米的東西,之前沒吃過,說是用黃米加上類似優格的奶製品,再加糖,很像甜點很好吃。另外還有一個叫奶豆腐,這個在蒙古有看過,不過味道不大一樣。內蒙還把奶豆腐中間夾紅豆,下去炸,有點像紅豆麻糬又帶著奶香。內蒙的奶茶喝起來也比較香,聽老師說是還用肉乾熬過。


在呼市還是逛了幾個景點。一個是大召寺,漢語叫無量寺。剛好進去一批觀光客,拍照解說熱鬧得;拐幾個彎離開主殿後,才得清淨。裡面也正整修,屋瓦油漆看起來都挺新,說實在並不喜歡這麼新亮亮的遺跡。想到博物館學課,老師也提過「修復」應該到甚麼程度,尤其是廟宇這種現在還有人在使用的建築。依舊是兩難吧,我想。繞到小角落上寫著「藏經閣」的閣樓,一部部經書安放在木製櫃中,七彩經幡懸繞在佛像四周。我是不信教的,不過安詳的大佛仍是讓我覺得莊嚴心靜。不由合十默默禱祝,希望此行順利。
另一個景點是去了內蒙古博物館。博物館之氣派!展覽的東西也多,最棒的是進去參觀免費。這程共去了兩次,一次自己去,一次跟那順老師的研究生Sarula同行。她這學期也要到蒙古大學做研究,正好結個伴。

博物館除了展覽內蒙古的自然、地理、民族、考古發掘外,最有看頭的要算是恐龍了。順帶一題,內蒙發掘的東西好多好完整,整個的陶壺、金飾玉飾,還有木製品,這在台灣這種潮濕的地方完全不可能看到。真羨慕。恐龍也是,近乎完整的恐龍骨骼、長毛象、哺乳類展示品跟展場都設計得很棒,參觀的人也不少,除了一批批遊客外,也有當地的家庭假期出遊。










最後,應該是最重要的事是,由於那順老師的介紹,得以訪問了內蒙的「阿音組合」的團長,額爾敦布和老師。「組合」就是band,他們也是以傳統樂器演奏傳統或新編樂曲,每個團員都是大陸二級以上演奏員。只是可惜我到的時候其他成員還沒回到呼市,沒能見到他們排練;而且他們2009年成立,僅在國外發行過CD,當下沒有存貨,沒法拿到錄音。不過訪談間還是獲得不少心得。



在呼市走來走去晃四天,幾乎要摸熟了這裡的大街小巷,連內蒙大學的宿舍都進去玩兒了。最後還是得離開,坐上長途車往二連前去。

Tuesday, August 23, 2011

北京


第二次來了,依然讓人感覺大得不可思議。由於時間緊迫,只有半天,選擇去了朝思暮想的地壇,還有聞名已久的北大。
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喜歡他細膩至極的語句,觀察的那麼深入,又那麼獨特。所以一直想去地壇看看,帶著近乎崇敬的心情。地壇很大,紅土牆、拱門、大樹,還有充滿活力的人們,就是地壇的所有印象了。似乎在辦甚麼活動,排排大樹中間掛起了紅標語,一個個白帳篷攤位佇立著,甚是煞風景;但再看到底下跳舞的爺爺奶奶、踢塑膠毽子的阿姨、嬉鬧的孩子,又覺得,這就是地壇,就是它的所有面貌,包容了多少的北京市民們。一個轉彎,樹蔭底下聽到了熟悉的京胡聲,伴著不大成調的三家店,卻也怡然自得。

 我來的時候是個孩子,他有那麼多孩子氣的念頭所以才哭著喊著鬧著要來,他一來一見到這個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對一個情人來說,不管多麼漫長的時光也是稍縱即逝,那時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實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當牽牛花初開的時節,葬禮的號角就已吹響。
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那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處山窪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當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嗎?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第一次讀史鐵生,那是在高中,這般細膩的心思當時讀來也只是懵懵懂懂,卻也影響我至深。走在地壇中,這段話又不由自主地湧了上來。和正常人不同的身體,所感覺到體會到的,和別人也大不相同。難得的是,在不完美中,又能感受到更多的美。坐落在鬧區邊的地壇,默默地、靜靜地見證了。


北大,也是名聞遐邇的地方。多少小說、文章提到它;柳樹、青衫、自行車,帶著眼鏡的少年與綁著兩條紅辮子的少女,許許多多青春的故事,在這裡開展。北大也大得很,適逢開學潮,校園中多的是年輕男女、家長、小孩兒,嬉鬧照相著。像是個大公園。
似乎全世界的學校都喜歡搞「開學日,裝修時」,長長的暑假不整修,偏偏拖到臨開學才大舉動工;台大這樣、北大這樣、蒙大也這樣。從東側門進去,只覺得到了工地,直到無名湖,這才感覺到北大的美;渺渺氤氳,既大得磅礡,又江南水鄉地柔美。若是在煙雨濛濛時來,一定更別有一番風味。除卻人多地吵雜外,倒不失為一個靜下來的好地方。

北大的建築看起來就像一座座中國廟宇,沒甚麼新的大樓;在台大待習慣了,實在有點無法想像,學生要怎麼在這些建築物中讀書。在路途中經過北大山鷹社,好大的岩場,一整間房的裝備!實在是時間不夠,只給了北大僅一個小時空閒。下次吧,想著下次再來這裡好好地轉上一轉,爬爬岩,看看人類學博物館。

本來打算搭13:30的長途車,半日遊再急匆匆地回賓館、上計程車,還是來不及。北京大得!地鐵一站相當於台北兩站。上次還想著只有一站的距離,不搭車了,一走便走了半小時。這次學乖了,公車、地鐵、計程車選著搭,不然揹著18公斤逛大街吸廢氣,真的會受不了。還好最後買到14:30的票,滴溜溜往呼和浩特前去。

Tuesday, June 21, 2011

蒙文-動詞篇

Нэмэх | to add
Тэнцүү баих | to be equal to
Буцалгах | to boil
Жолоодох | to drive
Зогисох | to hiccup
Өргөх | to lift up
Хожигдох | to lose
Санах, үгүйлэх | to miss
Эсэргүүцэх | to oppose
Мэс засал хийх | to perform surgery
Түлхэх | to push
Хүндлэх | to respect
Харах, үзэх | to see, to perceive
Мөнгө зарцуулах | to spend money
Ууранд жигнэх | to steam
Залгих | to swallow
Хөөрөх | to take off
Угаалга хийх | to wash clothe
Өмсөх | to wear

Wednesday, June 15, 2011

蒙文教學-食物篇

*肉 мах
雞肉 тахианы мах
牛肉 үхрийн мах
羊肉 хониний мах
豬肉 гахайн мах
魚 загас

*菜ногоо
蘿蔔 лууван
蘑菇 мөөг
馬鈴薯 төмс
洋蔥 сонгино
蒜 сармис

*湯 шөл
湯麵 гоймонтой шөл
湯飯 будаатай шөл
菜湯 ногоотой шөл
蔥湯 сармистай шөл

炒麵 гоймонтой хуурга
炒飯 будаатай хуурга

中國菜 хятад хоол
韓國菜 солонгос хоол
日本料理 япон хоол
美式料理 америк хоол
義式料理 итали хоол

沙拉 салад
炸餃子 хуушуур
包子 бууз

*水果 жимс
葡萄 усан үзэм
蘋果 алим
香蕉 банана
橘子 мандрин
西瓜 тарвас
鳳梨 ананас
水蜜桃 тоор
櫻桃 интоор
草莓 гүзээлзгэнэ
芒果 манго

*飲料 уух юм
紅茶 улаан цай
綠茶 ногоон цай
奶茶 сүүтэй цай
果汁 жимсний шүүс
水果茶 жимсний цай

*牛奶 сүү
優酪乳 тараг
奶油 цөцгий
奶油 зөөхий
奶乾 ааруул
條狀奶乾(甜) хорхой ааруул
凝乳 өрөм
起士 бяслаг
馬奶酒 айраг

Monday, March 21, 2011

Learn Mongolian Free WordPower

過年後買了新的智慧手機,是android系統的。
把玩的時候在market亂逛,發現一個有趣的軟體。

Learn Mongolian Free WordPower

每日一字學蒙文,然後可以把字加到word bank裡,
像讀字卡那樣背單字,還有語音可以聽。

很有趣的東西,
不過用到現在的詞都有點不大常用,
像是麻、膝蓋骨...感覺都有點冷門。
不過加減玩啦!

Thursday, January 20, 2011

"Ulaanbaataarin Udesh"



好喜歡這首歌,雖然是漢語歌蒙文翻唱,
可是好喜歡他唱得,淡淡的哀傷的感覺。
漢語的歌叫〈烏蘭巴托的夜〉,音色就沒那麼喜歡了。

--
Улаанбаатарын үдэш

Ээрэм талын сэвэлзүүр салхи
Эцэж ядраад амарсан ч юмуу
Амраг хосын яриа сонсохоор
Амьсгаа даран чагнасан ч юмуу

Улаанбаатарын үдэш намуухаан, намуухан
Учиралын болзоонд залуус яаруухаан

Ханш нээсэн дөлгөөн хаврын
Хайраа илчилсэн дулаан орой
Халуун мөрөө түшилцэн налаад
Ханашгүй цэнгэл амсан суухад

Улаанбаатарын үдэш намуухаан, намуухан
Учирсан хоёрын яриа эедүүхэн

Охь тэнгэрийн одод үржээд
Орон байрын гэрэл цацраад
Ижил хосын өргөө гэрээс
Итгэл баярын аялгуу дуурснаа

Улаанбаатарын үдэш намуухаан, намуухан
Угтах ирээдүй нь даанч яруухаан

Wednesday, January 12, 2011

I am not merely human

這個網誌底下有一首詩,
Lisa Fink從蒙文翻譯過來的。
很喜歡他的意境,所以就貼過來。
原文出自詩人L. Olziitogs的書"The Practice of Loneliness"(Ганцаардлын Дасгал)。

'Би хүн л биш'

Уулыг хараад би уул гэдгээ мэддэг
Униар мананг ажаад үүл гэдгээ мэдэрдэг
Бороо шивэрсний дараа өвс гэдгээ сэрдэг
Богширгоны жиргээ эхэлмэгц өглөө гэдгээ санадаг

Би хүн л биш

Од дүрэлзэхийн цагт харанхүй гэдгээ мэддэг
Охид нимгэлээд эхэлмэгц хавар гэдгээ санадаг
Ертөнцийн хүн бүрээс гагц хүсэл л үнэртэхэд
Ерөөс амгалан зүрх минь загасных болохыг ойлгодог

Би хүн л биш

Өнгө өнгийн тэнгэр дор аугаа их ХООСОН,
Өнөөдрөөс эхлээд би, зөвхөн...

--
I look at a mountain and know that I am mountain
I observe mist and perceive that I am cloud
After rain sprinkles I sense that I am grass
As soon as the sparrow's twittering begins, I remember
that I am morning

I am not merely human

When a star flares up I know that I am darkness
As soon as girls shed their thick winter clothes, I remember
that I am spring
When I smell only longing from every person in the universe
My ever more tranquil heart understands that it is a fish's

I am not merely human

Under a multi-colored sky the immense VOID,
From today on I, only…

Tuesday, January 11, 2011

交換生

終於是底定了。
今年鬧得風風雨雨,不過其實沒有很注意這些事。
有點糟糕,應該多留意這些。

先關懷身邊的事物,以後才會關懷社會。

反正是沒有意外的拿到入門票,
等期末結束、山爬完,要好好開始讀書蒐集資料了。
早上昏沈中接到國際事務處的電話,
說是甄選上蒙古的同學們要跟副處長約談,
確定去的意願。
我應該沒什麼問題了吧,去泡茶聊天吧。

話說為了交報告弄的這個blog,居然耗掉我一個下午。
blogger愈來愈漂亮了,可是也愈來愈吃系統。
好像是永遠無法兩全的問題呀,唉。

suutei tsai


    最近買牛奶,都是為了做蒙古奶茶。
    也只有這種冷冷的天,才適合喝蒙古奶茶吧。蒙古奶茶其實不難做,不像西藏酥油茶還要一個特殊的打奶茶的筒子。材料只有:

1.牛奶:試過之後,覺得最好的是光泉或台大農場的。其他的牛奶都有種太特殊的香料味,喝起來很像奶粉泡的。
2.茶葉:在蒙古我住的那家人,用的是普通錫蘭紅茶。不過聽說有另一種是用茶磚比較傳統。反正我也生不出茶磚,就拿錫蘭紅茶葉來煮了。
3.奶油:當然最好是動物性,不過其實因為沒加很多,這幾次都只是拿家裡剩的乳瑪琳,湊合著用。
4.鹽

    方法也很簡單,先把牛奶加水加熱煮滾,加入茶葉,然後用勺子,就像印度拉茶那樣舀起來一直拉,目的也跟印度拉茶差不多,要把空氣打進去。看它滾得起泡、差不多了,就把奶油跟鹽加進去,再拉一下即可關火。要注意的是,鹽跟奶油都不要加太多。蒙古奶茶跟酥油茶的差別,我自己覺得是不那麼鹹跟香。在蒙古喝到的奶茶,基本上都不大鹹,油花也只泛在表面一點點,適可即止。今天煮了快一升,想說分一半當普通鮮奶茶喝,沒想到忽然不習慣了。還是喜歡帶點鹹鹹油油的蒙古奶茶。
    在蒙古,他們一大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炕爐上放著一大鍋,邊煮邊是取暖。煮完,分裝到熱水瓶裡,就是一整天的份量,進屋坐下就喝、客人來就喝,隨時都在喝。那裡沒有水的,喝的都是奶茶。附近有一口井,井水看起來只是拿來刷洗鍋碗、洗手用。
    在都市餐廳,也有賣奶茶,通常是中午、晚餐,吃飯的時候叫上一杯,200蒙圖,大約是台幣5塊。比較當地的小吃攤,賣的是蒙式跟俄式料理,常常是不懂菜單的意思,隨意點一個價錢差不多的,配上一杯奶茶,就是飽飽的一餐。
    有趣的是每家的奶茶味都不同,有的鹹一點、有的茶味重一點、有的奶味多一點;在別人家裡也是這樣,就算是很近的兩戶人家,奶茶、奶酪的味道都不一樣。
    雖然好喝,可是奶茶的熱量也很驚人。想想這是居住寒地的人們發展的飲料,定要能補充他們體力,用以抗寒。不知不覺一公升下肚,那就等於整整一公升牛奶的熱量。以後喝還是得小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