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t from begin



烏蘭巴托全景from Zaisan

跟蒙古的繫絆,一切都要從2009年說起。
那是大四畢業的暑假,幸運地我已經考上研究所,依舊待在小小的天龍國與象牙塔中,暫時還不用煩惱未來的出路。由於同學的邀請,在畢業前夕一起參加了中研院辦的短期蒙文課。說實在,那時候最吸引我的點只是全程免費而且提供高級午餐。在那裡,我們是年紀最小的學生,迷迷濛濛地亂學著蚯蚓似的舊蒙文。最後一堂課,老師請所有人吃飯,這也才從另一位老師那聽到,原來台蒙間有提供暑期一個月的交換學生名額。於是,這才開始了我跟蒙古的第一次。

                2012蘇赫巴托廣場新年煙火

短短的一個月,雖然同梯的同學們對蒙古抱怨連連,像是不方便的公共設施與語言、不友善的都市人,但我和我同學兩個怪胎倒是過得很快樂。或許是人類學背景的力量,讓我們比較容易嘗試了解、習慣、體驗其他不同的民族與想法。在蒙古的蒙古烤肉店(btw,蒙古傳統並沒有所謂的蒙古烤肉)聚餐時,帶隊的政大老師的一席話,開啟了我對研究論文想法的小火花。蒙古的傳統音樂已經有許多國內外的學者在研究,但是對現代音樂,反倒沒有人做。而在因緣際會下,我們在街道上收到的小宣傳單:Altan Urag樂團的現場表演,讓我開始對這個樂團產生印象、繼而引發興趣。這是一個用傳統樂器演奏搖滾的樂團,也是目前在這類型裡最老牌且最有名的樂團。買了他們的CD、看了他們的youtube之後,我於是決定要做關於他們的研究。這中間當然有私心,就是希望能再次來到這裡,這個大到無法一次體驗的國家:蒙古。
於是就是2011年的交換學生。考托福、寫履歷,不過因為蒙古沒什麼人申請,所以申請時對於分數倒也不很在意,只要門檻過了一切OK。看著那些擠破頭想去日本、歐美的同學,我覺得除非你有遠大的跟未來學業相關的理想,不然何苦去擠那些以後都有機會去的地方呢?申請些東歐、大洋洲那種以後比較困難去的地方,利用學校資源去體驗特殊的文化生活,對我來說更有意義。
再來是出國前的準備工作。由於是要去做論文研究的,所以能找的認識的人我也都先連絡。不過蒙古是個非常計畫趕不上變化的國家,尤其有時候根本沒辦法計畫,像是樂團根本連絡不到、學校的老師似乎也沒在收e-mail,所以很多時候還是直接殺去最快。另外,因為我不想直飛蒙古,所以查了從北京坐陸上交通的方式,一路邊摸邊玩,雖然大包小包跟人家擠海關、換車很累,但總是需要體驗一下。而且走陸路更有慢慢進入另一個文化的感覺,四周慢慢愈來愈多蒙文、愈來愈少中文。

聖誕夜團聚自製大餐@宿舍

蒙古大學有專門一間宿舍給外籍學生,剛開始的幾個月我幾乎都只跟外國學生鬼混。雖然顯得有點閉塞,但也交到幾個知心好友,一起吃飯、露營、騎馬、喝酒。每週的固定小聚會,更是能認識從四面八方來的人們,互相交換想法、玩遊戲。就是一種身在異地共患難的模式吧,這個宿舍經驗在我的蒙古生活中,佔了很重要的部份。
最後,大家或許常聽到蒙古很亂、生活不方便、人不友善,我也不時聽到觀光客覺得蒙古沒什麼好玩,但那都只侷限在都市、在一些地方上。都市的確很亂,很多扒手、公共設施很糟、空氣污染嚴重、歧視外國人,但是一離開都市,鄉下人的熱情絕對讓你大開眼界。就算在都市,總是也能遇上些小小的開心的事。一切就看你想怎麼看待這個有台灣43倍大、人口只有我們1/10的國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